2024-12-18
层进思维是一种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适用于对文献梳理内容的安排。即在检索文献后,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等文献排列与组织,体现前后文献间的紧密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凸显出文献梳理中的重点内容。 例如《我国乡村绿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乡村污染治理主体异化的学理阐释》(《经济问题》2023年第8期)这篇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在围绕“如何通过有效治理乡村污染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梳理文献时,作者便运用了层进思维。以时间线为基底,伴随着“乡村污染治理的探索-失败(存在的问题)-再探索”这一层层推进的思维,对学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例如早期研究中注重政府治理作用的“项目式治理”,而这一方式却存在问题,后期把污染治理交给“市场”之后,又从资本下乡改造小农空间等方面进行探索。但依靠“市场”也存在局限性,由此最终落脚到了文献述评处所提到的“由具体的主体来操控”。在文献梳理中体现出了两个梳理重点,即“依靠政府和市场的乡村治理”分别包含哪些方式,有何局限性。(摘自《文献综述避免“机械罗列”的四种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8日)
2024-12-17
通过给出自己对事的看法,从而提炼出一个明确、真实、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是快速提出研究问题的一个典型策略。这里的“看法”不是指以往我们在论文写作中的研究观点,而是自己对上面所提到的那件事的看法。比如,赞成还是反对?存在什么困惑?这是整个研究问题提炼过程的关键。因为单纯的“有人”“有事”还不足以构成一个“问题”,若只是停留于前两步,它其实只是止于对某一个事情或现象的描述层面。这也是当前很多作者在从工作生活经验中去提炼研究问题时,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到了这一步,我们其实需要对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给出自己的看法。这里“看法”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此便也决定了问题产生的逻辑也是多维度的。例如,可以是从“事实性”的角度去对发生的事情给出自己的“看法”:发生了什么?人们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更深入的事实问题是,社会冲突有哪些形式?社会组织怎样运作?社会关系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变化?(摘自《快速提出研究问题的三个简单策略》,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6日)
2024-12-16
撰写学位论文时,可以通过“研究思路+总体结果/各章内容及各章结果”的思路来呈现摘要。这一思路重在凸显对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或各部分内容及发现)的阐发,对研究思路的详细阐述,可以体现学位论文论证过程的严密性、研究思路的合理性。对研究结果的详细阐述,则可以体现论文观点的创新价值。相应的模板句式如下所示。 本文首先介绍了……,厘清了……,并通……归纳了……。本文其次梳理了……,总结了……,分析了……。本文在理论模型方面基于……,将……引入……,构建了……的理论基础。在实证方面,作者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研究思路)。 在……方面,……(研究结果1)。在……方面,……(研究结果2)。在……方面,……(研究结果N)。 最后,本文还探究了……,发现……。同时,本文衡量了……,发现……,为今后的……判断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上述详实的研究分析,本文最后从……方面入手,提出了……的政策建议。(摘自《论文摘要写作的八个模板》,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2日)
2024-12-15
我们经常建议选题要聚焦到“个人”,即选题可以与自己有关,与自己所属的不同身份群体有关。站在个体以及不同身份群体的角度去思考选题,自然会在实践境遇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进行学理探寻,既能使选题凸显“人情味”,又能体现学理思考。该思路在比较研究中也同样适用。 例如《国家认同与伦理教化:中国和新加坡小学语文教科书榜样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23年第1期)。该选题所要研究的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形象。作者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深知榜样人物在引导学生三观上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同国家教科书中榜样人物形象上的差异是如何的,由此引发了作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者便想要了解一下与我国在心理和文化上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新加坡,在教科书的榜样人物形象塑造上是否存在异同,从而能够汲取相关经验,为我国教科书编写提供相关参考。(摘自《“比较”研究的六种选题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7日)
2024-12-14
从宏观层面来说,不同的理论视角有着不一样的解释模型与框架,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其中还暗含着对同一问题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的不同解释,使得研究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不同侧面。因此,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研究者能够对研究问题的本质、根源及内在机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问题,驱动最终研究发现的创新。 在《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2期)这篇论文中,作者将现代产业学院视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其与教育、产业和制度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这一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是其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增强。这种理解将现代产业学院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互动视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江苏高教》2023年第7期)中,作者则将现代产业学院视为一个由多个主体(如高校、企业、政府等)共同构成的共生系统。在这一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被理解为这些共建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和互利共生。这种理解强调了共建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以及通过合作实现的资源互补和共享。(摘自《方法创新的四个策略:基于C刊同题论文的分析》,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