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1
提炼核心概念,并在界定概念中得出具体维度,是构建思辨论文论证框架的一种典型思路。即先从研究内容中提炼核心概念,之后对这一概念做出界定,并在界定概念的过程中得出多个具体维度,进而把这些具体维度作为自己的框架依据。 例如《教学切片分析:一种新的课堂诊断范式》(《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24期)。这一文章正文第二部分研究的是“教学切片”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为了确保下文分点阐述的“几个要素及特征”具有说服力,这一文章首先提取“教学切片”这一核心概念,之后对其做出界定。如“教育切片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诊断范式”。既然是一种“范式”,那么就要思考“什么是范式”。对于“范式”,学界已有明确定义,即“某一科学共同体采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法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这个定义指出了“范式”的三个要素:共同体、问题域和思考方法。既然“教学切片”属于“范式”,那么,它也包含共同体、问题域和思考方法等三大要素。于是,得到下文分点阐述的“教学切片”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的框架依据。(摘自《思辨论文正文写作的八种推荐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4日)
2025-01-10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观点,不敢甚至不会质疑,会失掉创新精神,不利于拓展选题思路。实际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现有观点也需“进步”,作者们需摆脱对现有观点的依赖,并重新对现有观点进行判断,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新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谷贱”必然 “伤农”吗?——一个理论判断及事实检验》(《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2期)。此文是对“谷贱伤农”这一微观经济学的经典论断适用性的“质疑”。作者对“谷贱伤农”的适用性做出了理论判断,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最终发现,随着农户经营组织的变迁,传统意义上的“谷贱”并不必然带来“伤农”。因此,我们需有大胆质疑精神,可对现有观点重新做出判断,以证其存在合理性甚至是正确性,而不能一味固守依赖,失去创新意识。(摘自《论文选题的五种逆向思维》,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12日)
2025-01-09
在论文研究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两个对比鲜明的信息,且在最后的结论中可能会出现非A即B,或者A和B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不同作用的情况。在此类情况下,可在论文的标题中通过对比凸显差异,塑造张力。这可以快速把握论文观点的核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对现有知识和新观点之间的差异进行批判性思考。 例如《专业口碑还是群众口碑更好?口碑类型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4期)。这一文章探索究竟是质量来源型口碑(专业口碑)还是数量来源型口碑(群众口碑)对顾客购买意愿产生影响。通过使用“专业口碑好还是群众口碑好”的疑问表述,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基于已有知识来产生批判性思考:究竟是专业口碑发挥作用,还是群众口碑?或者二者都发挥作用,只是涉及到不同的情境?带着疑问阅读正文内容来为自己答疑解惑,获得全新的知识。(摘自《论文标题吸引编辑的五个拟制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1日)
2025-01-08
在论文写作中,不管是面向实践问题,还是面向理论问题,研究方法总是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解决(解释)这些问题。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研究方法在论文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一个世纪之前,写论文可以不使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实证研究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在当下,如果撰写论文没有使用任何研究方法,那么在投稿时,编辑就有充分理由去质疑这篇论文的质量。因为一篇论文单纯靠主观表述,是非常容易让人质疑的。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必须要有研究范式的体现,但是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争议,并无定论。例如,考古学领域出土了一个新物件,这时候在撰写论文时,可能就不需要使用研究方法去证明论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为这个出土的新物件已经可以充分证明这篇论文的真伪。但是大量成功发表论文的事实表明,相比不使用研究方法,使用研究方法更有助于实现论文发表。(摘自《研究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作者:章子雪,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03日)
2025-01-07
借助反思来反省已有研究缺陷,能够助推文献批评写作。这里反思的过程是内在的、自我导向的,并不需要在书面上呈现出来,它能够促使写作者审视自己的研究立场、偏见以及认知局限,从而确保整个综述过程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在反思的过程中,作者需要跳出文献本身,从更宏观、更深入的层面去考虑问题,思考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见或盲点。在此过程中,作者需要问自己:这些研究是否全面覆盖了该领域的所有重要方面?研究方法是否适用,是否能够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或是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所得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在选择文献时,是否过于依赖某些特定来源或权威,忽略了新兴的研究成果或边缘化的视角?这种反思有助于识别文献梳理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偏差,保证综述的全面性和包容性,并为文献批评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为自己观点和立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思考空间。(摘自《文献综述的六个步骤》,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