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4
随着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问题阐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需要作者使用更新的视角对传统资源进行阐释,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以《“愚公移山”寓言在现代中国的阐释与运用(1936-1976)》(《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期)为例,作者在前言中提到“在风云多边的近代中国,‘愚公移山’有着多重面相”。虽然之前也有学者对其展开探讨,但是因其含义丰富且时代的迅速变迁,学界并未道尽其深刻内涵。比如,有的学者研究“民族精神与愚公移山”的关系问题,但是淡化了中国现代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且史料基础较为单薄;还有的学者借用“愚公移山”来研究民国时期的“人生观”,并未将愚公移山放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背景下。其次,作者也提到“之前的学者多着眼于经典文本,没能从社会史角度关注‘愚公移山’的阐释、传播和利用”。基于此,作者将“愚公移山”放置在现代中国革命的脉络中,考察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如何阐释和运用“愚公移山”这个历史资源,并展开一个传统资源现代意义的生成和流变,丰富并更新了原有结论。(摘自《论文选题三法(通用版)》,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9日)
2024-12-23
可以借助“生成机制+现实挑战+建构路径”这一框架实现“理论-实践”相统一。首先从理论层面介绍实践的生成机制,之后介绍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最后介绍如何克服现实挑战并建构相关路径,从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生态财富化:实践生成、现实挑战与建构路径》(《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一文的写作框架,就采用了这一写法。 具体来说,“生态财富化”是“把生态环境变成一笔财富”,“财富化”虽然代表着“生态”这一事物的动态转化,带有一定的实践色彩,但是“生态”变成“财富”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其“实践生成机制”,这是理论层面。明确了理论层面的生成机制后,我们拿着这些理论认识,去审视现实中的“生态财富化”,就会发现它现在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克服。这些“挑战”就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好在论文前面已经探讨了“实践生成机制”,要回应这些现实挑战,只需要围绕“实践生成机制”去分析那些现实挑战,找出阻碍实践机制生成的环节或因素,从而构建出相应的实践路径。(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一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
2024-12-22
学术论文中引言的作用在于介绍论文的主题,澄清写作目的,明晰研究问题,阐述研究思路。若是论文中有理论视角,可先在引言处对这个理论进行阐释,用以说明该理论解决本文研究问题的适切性。也即,为何使用该理论进行阐释?该理论与论文的研究有何契合之处?这个思路的写作框架可概括为: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研究视角、研究思路。 比如在《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取向——基于“赋能、赋权一资本积累"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这篇论文的引言中,首段通过研究背景提出研究主题“反贫困”,继而说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后,作者想“剖析治理过程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便提出“资本”这一重要视角。而为何要从“资本视角”切入?作者呈现了两个原因,并以“因此,从资本视角去剖析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问题是……”提示读者“‘我’对理论视角的适切性做了解释”。(摘自《论文引言的四种写作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1日)
2024-12-21
“What(什么)﹢Where(哪里)﹢When”是提出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按照这一逻辑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首先需明确研究的核心内容或现象是什么(What),是某个特定的现象、行为、政策,还是某个理论;随后要界定这一内容或现象发生的具体地点或空间范围(Where),将研究问题置于特定的地理或文化背景下;最后要指定研究问题所涉及的时间范围或时间点(When),它对于理解现象的发展变化、周期性或时代特征至关重要。 如《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国际演进——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大学教育科学》2024年第1期)这篇论文。研究内容为“教育公平政策”(What)这一政策,将这一研究内容的空间视野放在了“国际”环境(Where)上,并限定在“普及化阶段”(When)这一时间节点上,即通过对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较成熟的先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相比大众化时期,普及化阶段的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在政策目标、价值导向、公平原则、参与主体、招生政策、资助政策以及策略手段上的特点,从而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摘自《基于“5W”组合策略提出研究问题的六个实用模板》,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7日)
2024-12-20
质性研究在建设新的理论框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已有实践研究已很多,但相关领域内还缺少理论总结或尚未建立起成熟理论时,进行质性研究就可以从众多经验入手,发现新的模式、关联和概念,归纳总结新的理论模型。比较典型的质性方法就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适合用于缺乏成熟理论的研究领域,由研究者根据对质性材料的分析,从基本的数据开始进行逐步逐层归纳最终构建出理论模型的方法。 以《上下有序与耦合协同:乡村治理绩效的实现路径——基于“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7月)为例。作者在文中提到“乡村治理绩效实现路径的得出,建立在理解复杂和新型的治理样态,并基于资料总结逻辑理路的前提上,扎根理论的本质即系统解读来自实践的资料并构建理论模型,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扎根理论相匹配。”基于此,作者以三届 “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样本,构建了“乡村治理绩效的实现路径”理论框架,将乡村治理绩效的实践经验理论化。这种尝试构建新理论框架的研究情境,可以选择质性研究方法。(摘自《质性方法适用的五种情境》,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