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9
虚拟民族志也被称为互联网民族志,它遵循了民族志的基本原则,被认为是进行质性研究的一种具体方法及方法论。互联网可以被宽泛地定义为一种沟通的媒介、一个跨越物理边界的场所、一个社会建构的空间。因此,这种媒介既被看作一种质性研究的工具,也被当作质性研究的一个场所,这种做法源自这样一种观察,即当代社会生活的沟通、互动、发生更多是在互联网上。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世界”,民族志研究者必须调整他们的研究方法来反映这种社会变化。(摘自《虚拟民族志及其方法优势》,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16日)
2024-12-28
文献批评不客观的一大表现,就是过于绝对,将复杂的研究问题简化为单一的原因或结果,无视研究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因此,文献批评要想保持内容客观,就得设法避免过度简化,特别是考虑研究的背景性、情境性和条件性。 以《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7期)为例。该文引言部分首先提到西方的“生命周期假说”,之后列举了国内国外发表的两篇论文,并提出疑问:“为什么以上两篇论文所得到的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都不是生命周期假说所预测的倒U型?”上述疑问,显然不能只以“西方理论不适用于中国”作答,而需要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该文文献批评环节的其中一项内容是,“Rosenzweig and Zhang(2014)、李蕾和吴斌珍(2014)所强调的老年长辈和成年后代因素对此现象的解释力相对较弱”。该文为什么提到既有文献里的“老年长辈”和“成年后代”因素的解释力相对较弱?这是因为它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显著转变,由倒U型转变为正U型。那么,1996年前后发生了什么?原来,当时我国高校收费进行改革,家中大学生和高中生人数影响中年户主家庭的低储蓄率。该文之所以能得出上述文献批评,很大程度是因为作者将关注的变量细分为年龄效应、时期或年份效应、组群或队列效应等,并认为它们可能对某一变量有着显著影响,进而认为有必要区分这三者的不同影响。这其实就是在避免过度简化,考虑到了研究的复杂背景、不同情境和具体条件。(摘自《文献综述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6日)
2024-12-27
乱扣帽子谬误是指错误地以为因为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比如《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分析》(《高等教育管理》2024年第3期)这篇论文,在写作文献综述时,“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政策导向下,坚持公益性办学方向,系统探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程度的影响因素,符合国家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宏观制度设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作者将“影响因素分析”归因为“政策导向”,这样的解释过度简化了问题,阻碍我们了解更深度的解释。 但在论文发表后,作者将上述政策导向调整为“这导致民办高等教育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了‘营非不分’的局面,使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备受质疑,违背了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的初衷……”,在修改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出现了紧迫问题需要解决,同时这样的表述,也帮助作者有效提升了论文质量。(摘自《文献综述的五个常见问题:基于五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7日)
2024-12-26
探测性问题是让讨论继续进行,同时又获取进一步澄清的技术。探测性问题让被访者继续谈论眼前的话题,使其说完某个想法,补充某个缺失的板块,或者让其就所说内容做出详细说明。其他探测性问题则可以用来获得与特定观点相关的例子或证据。日常对话中,人们经常担心自己的喋喋不休会使听众感到厌烦。探测性问题恰好针对人们这种不愿深入细节的倾向,鼓励对方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答案,并对之进行详细的说明。探测性问题的表述形式十分程式化,一样的问题可以用在不同的访谈当中,至于究竟选择哪一种表述就要看谈话的具体情境——探测性问题的表述一定要与当下的情境意义相符。如果有人对你说:“我去了购物商场”,你不要问:“你能给我举个那样的例子吗?”而应该问:“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总之,探测性问题的表述一般不构成问题。它们简单、短小、平凡,只要与被访者所说内容相协调就可以了。(摘自《质性访谈的三类问题:主要问题、追踪问题和探测性问题》,作者:白玉盼,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5日)
2024-12-25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到研究主客体的决策心理或者思考过程,例如决策过程受他人观点的影响程度,决策的动机和需求等等。特定的方法可能适合用于特定的决策过程,如社会心理学经常使用的实验法就可以了解研究对象在决策过程中受他人观点的影响程度,而文本分析法更侧重了解研究对象为何做这种决策。 以《通识课程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现状研究——基于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通识课程的文本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1期)一文为例,该文想要探究“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通识课程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情况,因而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本科生通识课程内容简介进行剖析与归纳。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因方面,作者提到“文本分析法是质性研究方法中的重要组成,其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并赋予意义,以此获得对文本资料的深入理解”。正是因为文本能最直接帮助作者认识群体的决策动机,所以作者选择了使用文本分析法。(摘自《选择“研究方法”的五个依据》,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