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
“研究缘起”可以按“国家有战略”“社会有需求”“研究有必要”等三个层面分条写,以体现不同条目间的区分度。“国家有战略”指的是,中央和有关部门提出了什么政策,颁布了什么文件,对什么做出了什么规划或指示,使得研究某问题十分迫切,符合时代潮流。“社会有需求”指的是,全社会普遍存在某某问题,这一问题影响着广大社会民众,具有公共性。因为具有公共性,影响面较为广泛,所以社会各界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强烈而一致的需求。这样的问题,可以而且应当研究。“研究有必要”指的是,学界针对某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分歧,或者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所以有必要继续研究。也即,只要一个问题是真问题,而这个真问题又未能得到彻底的回答或解决,那么就有必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摘自《学位论文“研究背景”写作要点(本硕博通用)》,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4日)
2024-08-18
本体论假说:例如,每门社会科学会就个体理性做出本体论假说“他们或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或是理性化的”、“利己还是利他”等等。 认识论假说:认识论主要回答“我们如何知道且如何能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这一问题,本质上,认识论是检验任何信仰或真理命题的方式,比如“所有植物都需要阳光”这个假说,必须进行实验;但认识论也会显得主观,比如“一首诗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并非因为受到很多人喜爱,而是因为其意义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特定价值观假说:社会科学就多样性、正义和真理做出有价值的假说;人文学科往往非常直接处理价值问题;自然科学对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哪些知识值得扩展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摘自《文献综述寻找空白的三种方式》,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1日)
2024-08-17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是不完美的,也即研究方法本身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如果作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运用了某一研究方法,便可借鉴“研究方法的固有缺陷+不足之处+本文的解决方法”这种思路来写“客观不足”。 以《陕西省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为例,作者提到了本文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即“因子分析方法的固有缺陷导致解释变量无量纲,只能通过相对值刻画其影响程度”。之后,作者还提到了解决方法,也即“未来可通过补充自然环境指标、改进指标遴选方法、设定含有更多空间效应的模型、使用空间面板数据等途径改进研究”。(摘自《实证论文“研究局限性”写作的六种思路》,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日)
2024-08-16
作者们在“蹭热点”时,要注意让热点词“下沉”,即更加聚焦,可以抓住与热点词有关的“实践情境”,避免让选题“大而空”。“实践情境”一方面是与热点词在现实实践中的现实表象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又能够体现出在应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出研究者将“实践情境”理论化的求知欲望。 如《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社会化应用的脆弱性风险及其韧性治理研究——以ChatGPT为例》(《电子政务》,2023年第9期)一文。该文中所体现的热点词则是“人工智能”以及“ChatGPT”。该文所聚焦的是“以ChatGPT为例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化应用”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是不可抵挡之势,而在作用于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现实社会效率优先、复杂多样以及充斥着不可预测性的特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面临着各类脆弱性风险,因此该文作者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实践情境,来展开进一步探索。(摘自《写论文“蹭热点”的五种选题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7日)
2024-08-15
之所以“营造反差”的研究背景更加引人入胜,是因为:“反差”可以打破常规认知,制造“意料之外”。而读者天然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更感兴趣,这种好奇心驱使读者继续阅读。此外,强烈的反差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当“研究背景”环节出现反差信息时,读者更可能记住这些背景信息,而且“反差”会促使读者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从而不知不觉地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读大学“有用”还是“无用”——新时期农民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扎根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就通过营造“反差”来呈现研究背景。 该文前言部分,作者先说“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时期,继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指示,对持续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在脱贫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之后转折,指出我国农村地区仍存在“读书无用论”思想,即农民“不重视教育,甚至不支持子女读书”。前面说“扶贫先扶智”即大力发展教育,后面说“读书无用论”,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摘自《论文开篇“研究背景”吸引编辑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