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在论文研究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两个对比鲜明的信息,且在最后的结论中可能会出现非A即B,或者A和B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不同作用的情况。在此类情况下,可在论文的标题中通过对比凸显差异,塑造张力。这可以快速把握论文观点的核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对现有知识和新观点之间的差异进行批判性思考。 例如《专业口碑还是群众口碑更好?口碑类型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4期)。这一文章探索究竟是质量来源型口碑(专业口碑)还是数量来源型口碑(群众口碑)对顾客购买意愿产生影响。通过使用“专业口碑好还是群众口碑好”的疑问表述,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基于已有知识来产生批判性思考:究竟是专业口碑发挥作用,还是群众口碑?或者二者都发挥作用,只是涉及到不同的情境?带着疑问阅读正文内容来为自己答疑解惑,获得全新的知识。(摘自《论文标题吸引编辑的五个拟制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1日)
2025-01-08
在论文写作中,不管是面向实践问题,还是面向理论问题,研究方法总是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解决(解释)这些问题。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研究方法在论文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一个世纪之前,写论文可以不使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实证研究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在当下,如果撰写论文没有使用任何研究方法,那么在投稿时,编辑就有充分理由去质疑这篇论文的质量。因为一篇论文单纯靠主观表述,是非常容易让人质疑的。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必须要有研究范式的体现,但是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争议,并无定论。例如,考古学领域出土了一个新物件,这时候在撰写论文时,可能就不需要使用研究方法去证明论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为这个出土的新物件已经可以充分证明这篇论文的真伪。但是大量成功发表论文的事实表明,相比不使用研究方法,使用研究方法更有助于实现论文发表。(摘自《研究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作者:章子雪,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03日)
2025-01-07
借助反思来反省已有研究缺陷,能够助推文献批评写作。这里反思的过程是内在的、自我导向的,并不需要在书面上呈现出来,它能够促使写作者审视自己的研究立场、偏见以及认知局限,从而确保整个综述过程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在反思的过程中,作者需要跳出文献本身,从更宏观、更深入的层面去考虑问题,思考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见或盲点。在此过程中,作者需要问自己:这些研究是否全面覆盖了该领域的所有重要方面?研究方法是否适用,是否能够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或是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所得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在选择文献时,是否过于依赖某些特定来源或权威,忽略了新兴的研究成果或边缘化的视角?这种反思有助于识别文献梳理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偏差,保证综述的全面性和包容性,并为文献批评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为自己观点和立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思考空间。(摘自《文献综述的六个步骤》,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26日)
2025-01-06
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凸显创新性是确保论文质量和学术价值的关键。这种创新性不仅仅体现在选题的选择上,还体现在论文写作与修改中是否凸显出创新,也就是说,清晰的结构和严谨的表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性。因此可从前言、结论、摘要部分凸显创新性。 在前言部分凸显创新性,通常通过文献梳理和文献批评来展示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背景。一般可以重点突出已有研究的局限,明确自己研究的突破点。结论部分也是突出创新性的关键所在,思辨论文一般可以通过研究价值的描述突出创新。质性、量化论文,则可以通过与已有研究成果的对比进行凸显。摘要虽然简短,但也应简洁地传达研究的创新性,即在总结论文研究背景、研究观点时,可着重从观点的创新性上去修改,省去众所周知的、普通的观点,着重呈现具有新意的观点。(摘自《投稿前论文修改的五个关键:基于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对比分析》,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01月01日)
2025-01-05
从逻辑上来讲,任何原因都必然导致某种结果,基于此逻辑,如果把研究问题的呈现状态看作是一种结果,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去寻找已有研究中包含可能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的文献观点即可。 例如,《青年群体的自我养老焦虑因何而来?——基于生态压力过程模型的解释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8期),在这一选题中,我们可将青年养老焦虑的产生作为一种结果去看待,基于此,文献梳理环节,我们可尝试去寻找造成“养老焦虑”的原因存在哪些已有研究。具体来讲,作者基于文献梳理呈现了工作中断或失业、工作时间过长、工作效能感等,都与焦虑的产生有关。同样的,《农村老年人数字支付抵制行为的心理归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管理学报》,2024年第1期)一文中,在将“数字支付抵制行为”作为一种结果去看待后,作者基于文献梳理发现,用户习惯、对数字银行的消极态度、不确定性规避、教育、收入、信息过载、地方和区域政治都导致数字支付抵制行为的产生。(摘自《文献综述的六个逻辑》,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