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31
“专业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是通过文字等形式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作为特定学科的交流工具,专业术语本身往往是高度凝练的。如果不凝练、不简洁,那么就很难起到促进内部交流的积极效果。“专业术语”如果不凝练、不简洁,甚至在实际表达时跟其他普通表述一样,要用差不多的文字去表达,那么,这样的话语也很难真正成为通用的内部语言。因此,在拟制标题时,如果我们能合理使用高度凝练的专业术语,不仅能起到凝练表达、节省字数的写作效果,而且能借助专业术语本身的专业性,进一步凸显标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摘自《核心期刊论文标题拟制的五个技巧》,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0日)
2025-01-30
“教学教改”类论文的一种典型选题思路便是“普遍性教育现象+微观教育因素视角”,即针对某一普遍性教育现象,使用微观教育因素视角进行研究。“普遍性”教育现象中的“普遍性”就是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都会涉及的那些现象,比如就业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如果某一教育现象只是个别学科领域才有的,就不属于“普遍性”教育现象。选题满足“普遍性”这一条件后,还需要体现“微观教育因素视角”。强调“微观”“教育因素”而不是“宏观”“中观”或教育之外的其他因素,是因为相比宏观和中观,微观更为聚焦,更容易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同时从操作的角度上看,微观视角的寻找以及展开,都要更复杂一些。正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操作难度,所以有一些作者可能知难而退。这时,如果自己能坚持寻找并使用微观视角,那么可以确保选题的创新性。此外,教学教改类论文既然是研究教育改问题,那么,一定要从“教育”本身而不是脱离教育去做微观分析。(摘自《C刊“教学教改”类论文的10种选题思路推荐》,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29日)
2025-01-29
文献综述的“对比分析”是指对比不同的已有文献,揭示已有文献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而不是不加区分地全盘否定。对比分析关注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发现不同文献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从而确保客观性。 以《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为例。在综述房价泡沫测度方法时,作者说“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指标法、统计检验法、模型法。关于指标法,作者的评价是“计算简便易行,但指标统计口径和临界值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主观性较强”。关于统计检验法,作者的评价是“尽管统计检验法比指标法更客观,但Hott and Monnin(2008)利用ADF、KPSS、PP等方法对……进行泡沫检验,发现使用不同检验方法,其结果并不一致”。作者还进一步指出“统计检验法与指标法均无法计算住宅基础价值,对泡沫水平的测度未严格遵循房价泡沫的定义”。上述文献批评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且都通过对比不同文献而分析得出,因此内容是客观的。(摘自《文献综述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6日)
2025-01-28
“依据字词频率”提炼扎根理论的范畴,可以避免提炼的“主观性”。“依据字词频率”就是围绕编码资料中特定字词出现的频率,来决定把哪些字词作为扎根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不把哪些字词作为扎根理论的概念范畴。从价值和概率上说,出现频率越高的字词,其在文中的价值越大,越有助于概念范畴的提炼。而且,字词频率的高低是客观事实,不是人为能操纵的。因此,依据字词频率提取概念范畴,有助于避免主观倾向。 如《基层政府社会矛盾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视角》(《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这篇论文研究的是“基层政府社会矛盾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为了提取各级概念范畴,作者“按照字词频率搜索并提取包含‘政府社会矛盾治理能力’的关键词,……通过分析字词频率可知,现有研究多围绕……等词组”。也便是把字词频率作为概念范畴提炼的一个重要依据。(摘自《扎根编码范畴提炼避免“主观性”的四种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9日)
2025-01-27
结论是建立在前文写作基础之上的,是对论文内容的总结,尤其是对论文主题、理论起到深化、升华的作用。总体来说,就是要说明论文研究的重要性(但不要与前言内容重复),概括结果部分的重要发现,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概括、对局限性的讨论等来解释论文的工作如何填补了前言部分提出的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此时的观点即可视为独特的创新观点。之后,再进一步说明本研究是否提供了推动该领域发展的新路径/策略/机遇等。有些(定量)论文还要指出该研究中的不足,说明某方面在今后值得继续探讨,也即为未来(自己或他人)继续研究预留一个出口。(摘自《“好论文”的八个方面(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通用版)》,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