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3
为追求全面性,很多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梳理很多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这些相关文献可以被分为次相关文献、直接相关文献等。我们建议在梳理次相关文献观点时,先体现出这方面文献与本文研究存在的联系,并指出这些文献存在的不足,之后再梳理与本文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献,找出直接相关文献存在的不足,推导出本文将如何进一步研究。 比如《消费能使我们幸福吗》这篇论文,作者研究的是“消费对幸福的影响”,在文献综述部分,作者先交代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消费从微观上讲依赖于个体收入,从宏观上讲依赖于经济增长,所以一个共识是收入增加或者经济增长能提升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提高幸福感”,之后梳理了“收入-幸福悖论”相关的文献观点;在引出“消费与幸福的关系”时,作者先利用过渡句指出前述文献观点存在的不足,“然而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消费才对效用产生直接影响,收入只是消费的代理变量”,之后使用引用说明了消费对幸福感影响研究的重要性,“Veenhoven(2012)据此发现,研究消费和幸福感的文献非常有限,并指出研究消费如何影响幸福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而体现了自己研究的价值。(摘自《文献综述“述”“评”结合的三种结构》,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9日)
2025-01-12
观点的论证推导过程离不开论据的支撑。在构建自己的论点或论证过程中,如果使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支持你的立场,那么应当清楚地指明这些资料的来源,也即,需要引用这些文献。 以《偶像的黄昏:教师职业“道德赋值”“去道德化”及其伦理困境》(《江苏高教》2019年第4期)为例。这一文章是对教师道德身份的历史梳理,在发现了当代教师身份有“去道德化”倾向时,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去道德化”背后的伦理困境。作者对伦理困境的观点推导过程就是通过必要的引用来完成。论述第(一)小节“职业面具下的‘假面人’:教师职业的伦理基础被消解”这一观点时,首先通过引用说明了“教师职业伦理的构成要素”,强化了理论观点的支撑,而后进一步通过引用点出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即强化“个人道德”的重要性。有了这两个理论观点的支撑,而后得出“教师个人德性缺失,仅以职业规范作为底线要求,则会让教师变成‘假面人’”这一观点,则会更有说服力。(摘自《论文必须引用文献的七种情况》,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8日)
2025-01-11
提炼核心概念,并在界定概念中得出具体维度,是构建思辨论文论证框架的一种典型思路。即先从研究内容中提炼核心概念,之后对这一概念做出界定,并在界定概念的过程中得出多个具体维度,进而把这些具体维度作为自己的框架依据。 例如《教学切片分析:一种新的课堂诊断范式》(《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24期)。这一文章正文第二部分研究的是“教学切片”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为了确保下文分点阐述的“几个要素及特征”具有说服力,这一文章首先提取“教学切片”这一核心概念,之后对其做出界定。如“教育切片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诊断范式”。既然是一种“范式”,那么就要思考“什么是范式”。对于“范式”,学界已有明确定义,即“某一科学共同体采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法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这个定义指出了“范式”的三个要素:共同体、问题域和思考方法。既然“教学切片”属于“范式”,那么,它也包含共同体、问题域和思考方法等三大要素。于是,得到下文分点阐述的“教学切片”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的框架依据。(摘自《思辨论文正文写作的八种推荐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4日)
2025-01-10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观点,不敢甚至不会质疑,会失掉创新精神,不利于拓展选题思路。实际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现有观点也需“进步”,作者们需摆脱对现有观点的依赖,并重新对现有观点进行判断,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新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谷贱”必然 “伤农”吗?——一个理论判断及事实检验》(《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2期)。此文是对“谷贱伤农”这一微观经济学的经典论断适用性的“质疑”。作者对“谷贱伤农”的适用性做出了理论判断,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最终发现,随着农户经营组织的变迁,传统意义上的“谷贱”并不必然带来“伤农”。因此,我们需有大胆质疑精神,可对现有观点重新做出判断,以证其存在合理性甚至是正确性,而不能一味固守依赖,失去创新意识。(摘自《论文选题的五种逆向思维》,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12日)
2025-01-09
在论文研究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两个对比鲜明的信息,且在最后的结论中可能会出现非A即B,或者A和B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不同作用的情况。在此类情况下,可在论文的标题中通过对比凸显差异,塑造张力。这可以快速把握论文观点的核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对现有知识和新观点之间的差异进行批判性思考。 例如《专业口碑还是群众口碑更好?口碑类型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4期)。这一文章探索究竟是质量来源型口碑(专业口碑)还是数量来源型口碑(群众口碑)对顾客购买意愿产生影响。通过使用“专业口碑好还是群众口碑好”的疑问表述,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基于已有知识来产生批判性思考:究竟是专业口碑发挥作用,还是群众口碑?或者二者都发挥作用,只是涉及到不同的情境?带着疑问阅读正文内容来为自己答疑解惑,获得全新的知识。(摘自《论文标题吸引编辑的五个拟制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