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
观点论证中,过渡句和段落的运用对于确保论证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至关重要。过渡句如同桥梁,连接着各个独立的论点,它们帮助读者理解从一个论点到另一个论点的逻辑发展。这些句子不仅表明了论点之间的转折或对比,还可能用来强调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段落之间的过渡也同样重要,它们确保了文章的整体连贯性。可以添加过渡段来统领后文论点的结构关系。此外,在每个段落的末尾,适当的总结可以为下一个段落的引入提供铺垫,而新段落的开头则应呼应前文,明确指出接下来的讨论方向。这种精心设计的过渡句,使得读者能够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各个论点是如何相互支撑和补充的。 比如《“一带一路”沿线73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16第4期),这篇论文在分析“‘一带一路’沿线73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评析”时,就分成了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普及化教育阶段这三个阶段来呈现现状,那么围绕这三个阶段的论点是如何建构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作者通过使用添加过渡段的手段来给予说明。作者在过渡段中,将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作为自己的框架依据,并认为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阶段。由此,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一部分三个论点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摘自《观点论证的十个关键》,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6日)
2025-01-17
论文引言“价值评价”的写作,其实包含两个工作:一是交代论文的研究价值,二是评价自己论文的价值时,要言之有据,不能主观评价。而“文献比较”是说,拿自己的研究与已有研究(文献)做比较。上述“比较”是实打实的、看得见的,能够为论文价值的真实性、客观性提供佐证。因此,当论文逐条呈现具体的文献比较时,也就体现了“价值评价”是客观性。 比如,《人工智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改善:资本结构优化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2期)。作者在论文引言部分,单独设立一段介绍“本文的主要贡献”,里面提到2条文献比较。其中,第1条写的是“在……等(2019)等已有文献所构建的模型基础上,将……细分为……,构建了……,这有助于细致考察……,从而探寻……。与……等研究相比,本文对……刻画更加细致,更适用于研究……”。这里的写作逻辑是,先说已有文献做了什么,再说“本文”做了什么,从而体现出论文与已有研究的区别,有了以上铺垫,最后得出“本文”的独到价值。第2条写的是“提出了……。虽然已经有大量文献研究……并提出了……,但是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而忽视了……。与之不同,本文基于……,发现……”。这1条的写作逻辑与第1条略有区别。它先说“本文”认为,也就是亮出“新观点”,并很客观地承认已有文献也研究了类似问题,但之后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跟已有研究的区别,从而印证了开头提到的“新观点”所具有的实际价值。(摘自《引言部分“理论贡献”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8日)
2025-01-16
循环论证是指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只是表述不同)。比如《国际体育组织问责的制度性困境与纾困之道: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10期)这篇论文,作者研究的是“国际体育组织问责的制度性困境”,在通过文献综述推导该研究问题时,作者指出“由于缺乏全面和深入地研究,导致对国际体育组织所面临的问责制度性困境理解仍然模糊不清”,也即已有研究存在不足,导致了对本文研究问题的解释模糊不清,所以本文将研究这一问题。在这个观点中,作者用以提出问题的理由,只不过是研究问题的重复而已,论证说服力不足。 从调整后的论文来看,作者将上述表述“导致对国际体育组织所面临的问责制度性困境理解仍然模糊不清”调整为“然而,如何消除协商制度性问责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固有张力仍存在难点,微观个体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亟待进一步研究”,即作者明确指出“制度性问责过程的复杂性和固有张力”是已有研究存在的难点问题。因此在文献综述中推导研究问题时,应该明确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摘自《文献综述的五个常见问题:基于五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7日)
2025-01-15
以《闽南方言传播模式的计量分析》(《语言科学》2016年第5期)为例,语言的计量分析融合了众多学科的优势和技术方法,因此该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语言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作者在前言中提出,因为传统语言学的计量研究主要依托研究者的主观经验抽取结构性特征,通过人工对比,确定语言间的亲疏、亲缘关系以及演化模式。并且,“由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语言学家所能获取的数据量呈指数性的增加,数据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更大,数据中承载的信息量也会更大,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寻求新的突破”。基于此,作者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即采用邻接树、主成分分析方法及高程模拟综合图对闽南方言各代表点的音系材料进行计算,得出闽南方言的传播模式为从东北向西南沿海岸线传播这一观点,这与人口迁移史相吻合,从而推算出闽南方言的传播方向。计算结果在音系结构相似度、语言历史、语言传播方向等方面与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可互相印证,说明通过方言音系结构之间的差异分析语言演化模式具有可行性。这一研究结论,是对之前结论的验证和补充。运用新的方法研究老问题,不仅能够验证原有方法是否合理,更能推动新知识的发展。(摘自《论文选题三法(通用版)》,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9日)
2025-01-14
“理论-实践”之间的矛盾,可以体现为特定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场景后水土不服,而需要在实践层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这方面的论文实例,可见《二语教学语法的语境观及相关教学策略——基于三一语法的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期)。 “三一语法”是国外高校提出的二语教学语法新体系,国内高校想将其迁移应用于自己的二语教学中。这里的“迁移应用”,从字面上看是个实践问题。但要真正实现“迁移应用”,首先要解决的并不是实践上怎么迁移怎么应用,而应首先考虑其确定依据。也就是,“三一语法”这一教学新体系需要怎样的教学语境,其二语教学语法的语境观是怎样的。明确了“确立依据”后,就需要继续分析上述教学语境的基本特征。了解其教学语境的基本特征后,才需要思考:要实践这样的教学语境观,需要实施哪些相关教学策略?即得出迁移应用的实践策略。(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六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