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0
“生成机制+现实挑战+建构路径”是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典型写法,即先从理论层面介绍实践的生成机制,之后介绍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最后介绍如何克服现实挑战并建构相关路径,从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生态财富化:实践生成、现实挑战与建构路径》(《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一文的写作框架,就采用了这一写法。 具体来说,“生态财富化”是“把生态环境变成一笔财富”,“财富化”虽然代表着“生态”这一事物的动态转化,带有一定的实践色彩,但是“生态”变成“财富”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其“实践生成机制”,这是理论层面。明确了理论层面的生成机制后,需要借助这一理论认识,审视现实中的“生态财富化”,就会发现它现在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就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因此借助“实践生成机制”,回应和分析这些现实挑战,找出阻碍实践机制生成的环节或因素,从而构建出相应的实践路径。(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六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
2025-02-19
拆解专业理论,使其与论文论证过程匹配,是理论有效嵌入论文内容的重点。很多作者没能有效将理论嵌入论文内容,常常是因为论文中仅泛泛提到理论的名称,如“在xx理论基础上……”,之后便开始写自己的内容,造成理论与论文研究内容“两张皮”现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拆解理论。将理论的各个构件,分别嵌入论文论证过程中的不同模块,从而让论文“充满”理论。拆解理论,主要是拆分理论所涉及的主体、思想,分别与论文研究的对象、论点、论据匹配,主要包含以下两步。第一,阐述清楚理论所涉及主体与论文研究对象的匹配性。第二,呈现理论思想与论文论点、论据的匹配性。(摘自《理论与内容“脱节”问题的三个解决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01月12日)
2025-02-18
文献综述的“效果”,可分为强化了“研究意义”、强化了“研究思路”等两种情形。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意义”,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思路”。具体来说,“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分别对应“为何”和“如何”。其中,“为何”是指“论文为什么研究某个问题”。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要想强化研究意义,就要解释研究某个问题很重要、很有意义。而为了解释某个问题很重要,它就要强调“为何”,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有必要研究。“如何”指的是“如何展开论文的写作”。对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来说,为了得出研究思路,它往往需要在综述中强调学界的已有共识以及共性不足,最后得出自己将如何从这些不足出发,去展开自己的写作。(摘自《引言与正文两次文献综述的四个区别》,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01月23日)
2025-02-17
“理论-实践”是论文写作常用的问题密码之一。不过,借助“理论-实践”这一知识沟提出研究问题后,还应进一步确定对应的研究框架。“起因+困境+反应+评价”这一研究框架是论文正文实现“理论-实践”的一种典型写作框架。 “困境”也跟“理论-实践”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困境”是指事情进入到一个难办的地步。而要改变这种“难办”的局面,需要剖析“困境”背后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特别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困境”,早已时过境迁、答案已知,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困境”中的经验教训,并做出理论总结。由此得到这一写作框架,即首先介绍事件的缘起(“实践”),之后介绍这件事陷入了什么困境(“实践”),以及当时各方有何反应、有何作为(“实践”),最后对上述历史做出点评(“理论”)。(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六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
2025-02-16
概念论点是对主张、观点或者现象的定义或描述,这一论点的类型理解起来较为简单。实际上就是对某一概念进行下定义。在进行文献综述之时,恰好围绕一个概念展开相关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的论述,首先需要对该概念进行下定义,将其概念陈述出来。或者在研究中或在前后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存有不同的概念解释,也需要呈现相应的概念论点。 例如,在《宋代儒家视野下的堕胎问题》一文中,作者既然提到了是研究宋代的堕胎问题,那么“堕胎”肯定存在与现代的堕胎不尽相同的地方。因此,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对现代和古代对“堕胎”不同的定义给出了概念论点。呈现这一概念论点的目的是为了澄清古现代的区别,以便在后文从宋代法律和儒医的视角看待堕胎问题之时,提供较为清晰的基础性概念。(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