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7
因研究类型不同,围绕“现状分析”改写期刊论文时,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现状+机制”“现状+原因”“现状+评价”等几种情形。其中,“现状+机制”和“现状+评价”多见于实证类的期刊论文,“现状+原因”多见于思辨类的期刊论文。比如博士论文《中国社会流动的特殊性: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从题目上就能看出,这篇博士论文是按照三段论展开的。其中,这里的“表现”就是研究问题的现实表现,也即“现状”。这位作者所写的C刊论文,题目是《联根式流动:中国农村人口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的隐蔽性特征》。作者把博士论文中的“中国社会流动”这个大的现状,直接缩小到“农村人口流动”这个小的现状上,并从博士论文所介绍的“特殊性”的三个现状表现,即联根式流动、脱嵌式流动与发展式流动,选择“联根式流动”这一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中国农村人口“之所以在实现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的同时,难以实现身份流动”的具体原因。(摘自《从“博士论文”抽取“期刊论文”的五种方式与范文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2年8月6日)
2024-09-16
扎根理论概念化的过程分为两种:演绎性概念和归纳性概念,确定这两类概念的方法存在不同。演绎性概念由研究人员提出,例如根据已有文献的概念或理论来设计访谈提纲的主题,结合这些主题来确定概念。也就是说,演绎性概念并非源于访谈资料,而是源于研究人员在设计时的设想。归纳性概念直接源于访谈资料,研究人员通过阅读访谈资料,甄别参与者提出的话题并提出概念。归纳性概念反映了对参与者本人很重要的话题,可能与研究人员的设想有差异,因此十分有价值。确定归纳性概念的过程是让访谈资料“为自己说话”,它是质性访谈资料分析的核心,体现了扎根理论研究途径的原则。在扎根理论编码过程中,要让归纳性概念和演绎性概念的数量均衡。如果编码过程中只包含演绎性概念,这表明研究中缺失了参与者们自己提出的独特主题,这些主题能揭示研究人员事先未预料到的新过程、解释或行为类型。刚入门的质性研究人员通常会提出较多的演绎性概念,此时理应再度由访谈资料入手,从中识别更多的归纳性概念。(摘自《扎根理论“概念提炼”的两种方式及其编码方法》,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31日)
2024-09-15
研究问题“所指不明”一般是指选题中的问题不清晰,无法判断研究的到底是什么问题。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元对立’现象的形成机制与运行逻辑”为例,这里的“二元对立”看似总结了具体问题是什么,但实则文学批评中的“二元对立”所指不明。“二元对立”可能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女性与男性的对立、全球与地方的对立、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等一系列对立,但自己要研究的是哪个?无法明确。有作者可能说,研究所有的“二元对立”,那便涉及研究问题过于宽泛、宏大的问题了,且即便是研究所有的“二元对立”,在第一眼看到该选题时,这也不是一个特别明确的选题,单从选题上判断,无法让人对该问题有个清晰的认知,此类选题不能称之为好的选题。 此类“所指不明”的问题,在修改时可将问题再具体化,写清楚到底是什么对立,不过,同时也要再综合判断自己总结的对立是否能成立,如果无法成立,那就需要重新思考一个可研究的方向。(摘自《研究问题的五种常见“问题”》,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日)
2024-09-14
“复述”指的是有区别地复述前文,换一种全新的方式再重复一遍之前的语意,以免显得单调。为了将论证的各部分有效地连接起来,推动论证前进,可以通过复述前文的同时加入新元素,从而把前后内容自然地联系了起来,可以避免思维跳跃和缺乏铺垫地引入新概念。 关键词、指示代词甚至很多关联词均可以做到有区别地做复述,都不仅可以与前文相联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新的概念。此外,较为普遍的还有使用“换句话说”“换言之”这种连接性词语。通过这种复述,不会使得论证过程较为单调,也不会担心在阐述完观点之后不知道在写什么,通过有区别地复述,一方面可以强化前后联系,引出新的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论证内容丰富充实。(摘自《论文逻辑论证的四个有效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4日)
2024-09-13
一是持续地研究并坚持观察,即在现场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访谈和其他方式的交流。二是进行三角验证,即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寻求多种资料来源,派遣多个调查人员,采用多个理论视角。三是丰富、详尽的描述,即充分利用观察收获和访谈记录写出描述性的总结,以便于让读者通过文字了解你的诠释背景。四是反面案例分析,即寻找关于模式和主题诠释的反面案例及否定证据进行分析。五是成员互查,指的是与研究者分享访谈转录资料、分析性的想法和最终报告的草稿,并听取他们的反馈和诠释说明。六是澄清研究者的偏见和主观性,即反思你的主观性,以及在研究中你如何利用和监控这种主观性。七是听取同行评审和汇报,即聆听他人的观点并将其加人自己的研究中。最后一条是追踪调查,指的是保存并组织所有与你的研究相关的文档(比如田野日志,研究日志、编码方案等),作为研究进展的记录。(摘自《提高研究可信度的标准与策略》,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