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7
结论是建立在前文写作基础之上的,是对论文内容的总结,尤其是对论文主题、理论起到深化、升华的作用。总体来说,就是要说明论文研究的重要性(但不要与前言内容重复),概括结果部分的重要发现,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概括、对局限性的讨论等来解释论文的工作如何填补了前言部分提出的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此时的观点即可视为独特的创新观点。之后,再进一步说明本研究是否提供了推动该领域发展的新路径/策略/机遇等。有些(定量)论文还要指出该研究中的不足,说明某方面在今后值得继续探讨,也即为未来(自己或他人)继续研究预留一个出口。(摘自《“好论文”的八个方面(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通用版)》,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9日)
2025-01-26
价值论点指的是对观点优劣、行动过程、行为或立场等做出评价和判断。实际上在其定义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价”“判断”这两个词。在文献综述过程中,并非全都是由其他学者的观点组成,需要有论文作者的“介入”,否则就变成了文献的拼凑,这并非实际意义的文献综述,更遑论对研究问题的推导。因此,价值论点实则就是作者在整理资料阶段所发现的一些规律、特征,这些规律或特征就是作者的评价或判断。在进行文献梳理时,作者将其凝炼地呈现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论点而存在。价值判断要呈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文献梳理的严密逻辑,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对文献梳理观点的把控,以便更好地为研究问题的推导服务。为了证明所做出的评价或者自己的态度是成立的,仍然需要提供“赞成证据”,即表示支持或赞成的证据。(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1日)
2025-01-25
论文在写作对策建议时,应直接干脆,避免迂回曲折。这意味着对策建议应聚焦于直接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而不是试图面面俱到,导致主次不分。比如《高等教育政策何以遭遇执行阻滞?——基于“激励-冲突”框架的类型分析》这篇论文,在写作论文时,作者先说明了对策建议是什么,之后用了两句话解释为什么提出这一对策建议。这些解释性内容本身有价值,但结合上下文来看,此处提到的“政府逻辑偏好、共同价值导向、提升高校变革能力”等方面与“完善激励内容”关系不大。 针对上述问题,期刊编辑在返修稿中给出建议“将具体措施进一步写实,不要论为什么干,而要怎么干、如何干”。因此,从发表后的论文来看,作者直接删除了上述解释性内容,直接了当地说明“完善政策激励内容”这一对策建议中,具体包括的内容“其一,应明确……”,确保每一句话都服务于对策建议的阐述。(摘自《论文对策建议写作的五个策略:基于一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内容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25日)
2025-01-24
研究者首先需要识别出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分歧点,这些分歧可能源于理论框架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数据分析的争议或是对研究结果的不同解释。随后研究者需要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并非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某一观点,而是基于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考量,对争议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提出新的研究方向,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比如《理解商业模式:基于哲学三角验证的探讨》(《管理学报》,2016年第11期),这篇论文作者提出“商业模式”概念界定存在含混和冲突,然后梳理了与“商业模式”概念相关已有研究观点,之后提出文献批评,虽然此处使用了倒推,但紧接着在后面使用多个引用给出了关键解释。最终,基于这些内容提出了关于“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的个人见解,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摘自《文献综述的六个步骤》,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26日)
2025-01-23
在摘要中强调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这一写法的突出特点是,同一句话里面往往牵涉论文摘要的多个基本要素,且在具体表述时,体现出明显的“主观意图”。也就是,每一个要素放在哪句话的哪个位置,其写作意图是非常直接的,并不藏着掖着。特别是,在介绍“方法与过程”中,也捎带着强调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介绍“研究发现”时,将“研究发现”与“研究目的”对应着写,表明研究目的已经达成;在交代“研究价值”,不忘重申论文观点,体现结论观点与研究价值的关联性。可见,后一句话中的摘要要素,是对前一句话摘要要素的进一步确认和佐证,体现出逻辑上的递进性。(摘自《论文摘要的五个写作模板》,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