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2
“政策发问+现实机遇”就是先呈现与论文主题相关的政策内容,之后围绕政策内容进行发问,强调“发问”的普遍关注性,进而凸显论文主题的重要性;最后顺着“政策发问”,交代跟政策导向相关的现实机遇,突出研究的迫切性。 比如,《“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5期)。引言部分,作者先引用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后,顺着上述报告内容,给出“政策发问”:“互联网+”是否能帮助传统企业提升业绩?“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提升业绩的机制与路径又是什么?之后,又列举上市公司年报统计数据,认为“2013年以前,在中国资本市场,较少传统企业实施‘互联网+’;而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年报资料显示,超过1/3的传统企业开始涉足和实施‘互联网+’,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趋势”,重申前面“政策发问”的合理性,强调研究上述问题恰逢其时、十分紧迫。(摘自《论文引言背景导入的五种简单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4日)
2025-02-01
从“碎片化”走向系统整合,是撰写理论贡献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要点。使用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客观实际中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全面且系统地归纳信息,分析资料,最终形成理论框架。因此,扎根理论类的论文在阐述理论贡献时,也需要思考,围绕研究问题,学界是否只是注重单一要素/因素的思考,而“我”的观点是否是探寻这些“单一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这些“单一要素”的集合。 如《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理论逻辑: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2期)一文。论文在理论贡献的第一条便提及这一关键点:先说明构建了“多维整合模型”,而后对“现有创业研究”的情况以引用的形式进行了述评,如“单一理论视角”“碎片化描述影响因素”,接着转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即“系统揭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最后顺理成章地说明对于系统研究“中小企业创业成功”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摘自《论文写作“理论创新”的五种写法》,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02日)
2025-01-31
“专业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是通过文字等形式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作为特定学科的交流工具,专业术语本身往往是高度凝练的。如果不凝练、不简洁,那么就很难起到促进内部交流的积极效果。“专业术语”如果不凝练、不简洁,甚至在实际表达时跟其他普通表述一样,要用差不多的文字去表达,那么,这样的话语也很难真正成为通用的内部语言。因此,在拟制标题时,如果我们能合理使用高度凝练的专业术语,不仅能起到凝练表达、节省字数的写作效果,而且能借助专业术语本身的专业性,进一步凸显标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摘自《核心期刊论文标题拟制的五个技巧》,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0日)
2025-01-30
“教学教改”类论文的一种典型选题思路便是“普遍性教育现象+微观教育因素视角”,即针对某一普遍性教育现象,使用微观教育因素视角进行研究。“普遍性”教育现象中的“普遍性”就是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都会涉及的那些现象,比如就业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如果某一教育现象只是个别学科领域才有的,就不属于“普遍性”教育现象。选题满足“普遍性”这一条件后,还需要体现“微观教育因素视角”。强调“微观”“教育因素”而不是“宏观”“中观”或教育之外的其他因素,是因为相比宏观和中观,微观更为聚焦,更容易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同时从操作的角度上看,微观视角的寻找以及展开,都要更复杂一些。正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操作难度,所以有一些作者可能知难而退。这时,如果自己能坚持寻找并使用微观视角,那么可以确保选题的创新性。此外,教学教改类论文既然是研究教育改问题,那么,一定要从“教育”本身而不是脱离教育去做微观分析。(摘自《C刊“教学教改”类论文的10种选题思路推荐》,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29日)
2025-01-29
文献综述的“对比分析”是指对比不同的已有文献,揭示已有文献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而不是不加区分地全盘否定。对比分析关注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发现不同文献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从而确保客观性。 以《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为例。在综述房价泡沫测度方法时,作者说“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指标法、统计检验法、模型法。关于指标法,作者的评价是“计算简便易行,但指标统计口径和临界值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主观性较强”。关于统计检验法,作者的评价是“尽管统计检验法比指标法更客观,但Hott and Monnin(2008)利用ADF、KPSS、PP等方法对……进行泡沫检验,发现使用不同检验方法,其结果并不一致”。作者还进一步指出“统计检验法与指标法均无法计算住宅基础价值,对泡沫水平的测度未严格遵循房价泡沫的定义”。上述文献批评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且都通过对比不同文献而分析得出,因此内容是客观的。(摘自《文献综述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