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研究方法对于一篇论文来说必不可少,它能够让读者理解作者从问题提出到最终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它主要表现在对方法的阐释与运用两个环节。如,思辨研究主要是基于相关理论框架、观点做逻辑论证、推理;而实证则需基于某一具体的质性、量化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论证。因此,在进行论文仿写时,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或理论,并在自己的论文中应用类似的方法。具体而言,在方法逻辑的仿写环节,首先需模仿范文将理论或方法的适用性予以阐清,而后在正文实际展开分析论证环节,都需在这一理论或方法的框架之下而展开。(摘自《论文仿写的四层逻辑与避坑指南:基于C刊与普刊论文的比较分析》,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3日)
2024-09-26
很多论文常常因为“理论深度不够”等被退稿。然而,如何增加理论的深度是一个难题。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理论来解读研究问题,从而增加论文的理论深度。第一,利用理论描述问题表现,如《补习教育机构面对的逻辑困境及其行为偏差分析——基于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理论的解释》这篇论文,作者在正文第一部分先介绍了社会学新制度学派对于组织环境与逻辑的阐释,之后在第二部分分析了补习教育机构面对的环境与逻辑,第三部分将补习教育机构的行为偏差表现分为“行为市场化”和“机构冗余化”。第二,利用理论分析问题成因,如《我国农地撂荒及其分类治理: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拓展分析》这篇论文,作者利用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农地撂荒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三,利用理论分析问题影响,如《教室摄像头的注视现象研究——以萨特的他者理论为视角》这篇论文,作者借助萨特的他者理论,认为摄像头的影响在于对师生的主体完整性和时空感的破坏,师生的反应则在于具有表演性的课堂呈现和借助历史感掌控监控资料的解释权。也即作者对“摄像头”这一物质进行了理论化研究。(摘自《提升论文“理论性”的五个实用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9日)
2024-09-25
文献述评侧重于批判性分析,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等方面的局限性进行评估和分析。如《反讽对评论有用性的机制研究:以酒店在线评论为情境》这篇论文,在文献述评时,作者对“张继东”的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批评,即“张继东等(2022)将研究进一步聚焦于旅游领域,运用深度学习模型识别旅游和酒店评论,发现旅游评论中含有大量文字、图片和表情符号多模态反讽表达。然而仅从计算机领域挖掘反讽评论并不能验证使用反讽语言对评论有用性的完整效应,在线评论中反讽表达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效用,如何产生作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仍不得而知”。 理论贡献侧重于建设性发展,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模型或对现有理论的扩展。它旨在通过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依旧以上述论文为例,在写理论贡献时,作者依然引用了“张继东”的文献,但更侧重于说明在这篇文献的基础上,论文做了哪些扩展,如“本研究继续沿用并拓展了张继东等(2022)在计算机领域对反讽评论的分类方法,探讨了不同语境下反讽评论的效用依然成立”。(摘自《文献述评与理论贡献的两个联系和三个区别》,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8日)
2024-09-24
什么样的老问题值得用新方法/新视角去继续研究呢?第一类则是历史性问题。随着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问题阐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需要作者使用更新的视角对传统资源进行阐释,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第二类则是历久弥新类问题。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延伸,学者数量不断增加,文献数量也不断增多,某些老问题历久弥新,支撑该问题继续研究的相关数据资料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作者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之前的老问题,从而验证、丰富原有的结论。(摘自《论文选题创新的三个策略》,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2日)
2024-09-23
众所周知,思辨论文结论是开放的。从外观上看,此类论文的结论往往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结构。正因为它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结构,导致很多作者写到结论部分,写完“内容总结”便无话可说了,不知道怎样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升华。为此,我们可以在结论部分重申“研究价值”,升华理论高度。重申“研究价值”,就是对自己论文研究意义的再次强调。对研究价值或研究意义的反复强调,有助于读者理解论文的重要性,吸引其他人加入到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中,甚至激发新的研究方向或实践应用。当然,“重申研究价值”并不是空洞地重复说自己的论文多么好,而一般是从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比引出自己论文的研究价值。通过这样的操作,论文结论得以升华,研究价值得到反复确认。(摘自《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