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所谓“文好题一半”,并非夸大其词。一个好的标题,所能涵盖的内容其实很多,诸如我们要研究的主题、问题、方法、理论、视角甚至于结果等,都可以在标题中予以呈现。对于标题的要求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它能简明扼要地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作用。换言之,标题即是论文的“核心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论述中要时刻围绕这一“思想”进行论述、阐释,要做到文题相符。另外,“简明扼要”还体现在标题拟定的字数上,一般来说,不超过25个字(但也绝非越短越好)。二是在简明扼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将研究的(观点性)结果予以体现,以期实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而这种观点性标题首先体现了“创新性”,所谓“标新”,理想状态下,更倾向于对一个未知(新)领域的探究结果,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学界所涉及的研究范畴越来越宽广,某种程度上讲,(大的)“新”领域被发现、被研究的(拓荒)空间正在缩减。而在小的领域,以不断深化、细化的角度去考虑,仍有一些研究空间有待挖掘。而“立异”则可说是相对于某一领域的不同问题,甚至于相同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而这种“不同”也可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标新”。(摘自《“好论文”的八个方面(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通用版)》,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9日)
2025-02-06
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往往侧重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即围绕既定主题梳理已有文献,并针对上述文献存在的不足做文献批评,最后基于文献批评,推导出自己要研究什么问题。相比之下,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虽然也要梳理文献,呈现以往学者的研究现状,但它梳理文献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明确“论文到底研究什么问题”,有时也是为了“求解问题”。即正文部分文献综述本身,就已经在尝试回答论文的研究问题了。(摘自《引言与正文两次文献综述的四个区别》,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23日)
2025-02-05
当故事在不同的访谈中以几乎相同的面貌出现时,它们可能就提供了一些文化主题。在华盛顿开展的一项研究中,Irene经常听到一个有关税收公平中心(这是一个左翼的智囊机构)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大公司几乎或者完全没有缴税。这个中心用这条信息来奚落议会,促使它采取措施促进税收公平。这个故事带着一些“牧羊人大卫和巨人”的色彩——小政策部门打败了寻找优惠税额的大公司,但是它也包含了一个文化教训,即议会将对这种难堪做出回应。因此,如果你想引发变革,可能就必须让议会难堪,这就是一个为被访者们所共享的主题。 普遍流传的故事中存在的微小差别也可以揭示出一些主题。如果两个被访者重复讲述了同一个故事,但是从中得出了不同的教训或强调了故事的不同部分,这种对比可能就暗示了你想要发展的主题。当你了解了整个故事,发现被访者只讲了其中一部分的时候,你可能就想知道他/她为什么要去掉那部分内容,这将为你核查这个故事提供一些新的见解。(摘自《质性访谈提炼概念主题的方法(三)》,作者:宋转坤,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25日)
2025-02-04
“理论冲突+理论进展+文献批评”说的是,前言开头首先抛出一个理论层面的冲突问题,之后介绍相关的理论进展,最后通过文献批评得出研究问题。 比如,《理解商业模式:基于哲学三角验证的探讨》(《管理学报》2016年第11期)一文,作者在前言第一段,指出“近年来,商业模式概念得到管理实践界与叙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之后转折,交代了已有文献存在“概念界定的含混与冲突”。针对上述冲突,作者梳理了学界的已有研究,认为已有研究“缺乏对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基于哲学视角的深层次探讨”。从推导逻辑上说,这属于倒推,但作者在后面紧接着使用多个引用提供了关键解释。比如,“科学哲学可以提供概念工具和框架来反映实践,并有助于理解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更多可选的方式”,最终推导出“本研究从哲学视角出发,借助……哲学思想,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梳理与分析”。(摘自《文献综述发现已有“争议”的九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25日)
2025-02-03
解释性论点是为了理解某种观点而提供参考资料框架的一种论断,而能带来解释的论据可以是诸多学者的理论性观点、实证研究结论、统计性数据、现实示例甚至是轶闻趣事等等。从定义中可知,解释性论点是为了“做出解释”而服务,而这种服务是一种框架式服务,可以理解为一种观点的导引。当这一框架性质的论点呈现出来之后,可以进一步综合新的资料,或者呈现事实论点等。因此,解释性论点可以提供联系各个概念或者文献观点的框架。实际上这一论点类型在文献综述中也较为普遍。(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