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裂变”是指,一个对象分解成两个或更多较小对象的过程。将“裂变”迁移到论文写作领域,就是把主题内容分解成两个及更多主题内容。“主题内容裂变式”会强调内容的细化和聚焦。但“主题内容裂变式”的“聚焦”,并不直接借助已有的学术史,而更多诉诸论文作者自己的“逻辑”。它从一个中心主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探索与之相关的多个子主题。通过多角度的探讨,呈现中心主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其典型结构是,一级向二级主题过渡+二级主题界定+主题维度依据+具体维度概述+具体维度分析。其中,“具体维度分析”可以是原因分析、总体影响与个体影响、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等。(摘自《论文写作的五种段落结构》,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30日)
2025-02-11
使用扎根理论方法需要聚焦于多样化的样本资料,能够有助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研究问题,增强所生成的理论的深广度,也能够使得理论框架的普适性更强,更具代表性。因此,在阐述理论贡献时,需要站在资料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角度思考,相较于已有研究的资料选择,“我”的论文有没有突破资料的局限?理论框架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例如《你的目的地浪漫吗?——对游客感知视角下目的地浪漫属性的探索性研究》(《旅游学刊》,2029年第12期)一文。该文是对旅游目的地的浪漫属性的研究,涉及到“游客感知视角”,则在资料上选择了“网络平台”中的文本资料,在文本资料所涉及到的目的地类型上涵盖较为全面,包括独家海岛、城市、古镇和自然景区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了访谈而来的一手资料。由此能够看出,此文样本资料较为广泛且丰富。因此,在结论处的三条理论贡献中涉及到了“突破了资料局限”。(摘自《论文写作“理论创新”的五种写法》,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2日)
2025-02-10
这一写法,指的是批评已有研究存在方法局限,过于依赖思辨或量化方法,而忽视了质性方法的重要性。强调超越传统研究方法,倡导采用扎根理论等质性方法。 比如,《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16位教师学习者的扎根理论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第4期)一文,作者就是从方法维度展开批评。不过,该文并没有干巴巴地只说“思辨研究不好”,而是强调质性研究的方法优势,即“借助观察、访谈等深入现场”。因为它研究的是“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而这涉及广大师生的背景条件、内心体验。相比单纯靠整理文献做思辨研究,深入现场做观察、访谈的扎根研究,更能走进师生的“内心”,因此可以“方法革新”角度开展文献批评。(摘自《文献述评的五个维度:以五篇C刊扎根理论论文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3日)
2025-02-09
递进式结构则指的是各部分内容逐层深入,最后推导出观点。因此在标题中也可以存在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例如《中国现代文明的思想基因探微——以李大钊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这篇文章,作者以李大钊为例,探索中国现代文明的思想基因。文中五章实质上是以递进的逻辑展现中国现代文明思想基因的发展演变与实现过程。虽各个标题乍一看,像是独立的五个部分,但作者遵循的却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递进过程。首先,第二章指的是李大钊扬弃旧思想,寻找新世界观的过程,这是一种思想或理论形成的基础或前提条件。而第三章则是在哲学世界观建立的基础之上确立一种理论思想,即创造“第三新文明”。而在构建中国的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最不可丢失的就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担当。而后当理论逐步确立之后就要用实践来验证,也即用社会变革来创造新文明,最后上述章节所对应的中国现代文明的思想基因的条件、内核、支撑、实现途径都一一确立完善之后,中国也就走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因此通过标题,我们也能够看到作者以层层递进的逻辑形式展现了李大钊从思想基础的萌芽到理论的确立到实践验证,最后稳步发展的这一思想基因的发展成熟路径。(摘自《论文章节标题之间的四种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6日)
2025-02-08
可以重点阐释副范畴动态演进得到主范畴的过程,并使用典型证据资料佐证。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职业技能开发策略及动态演进规律——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22年第3期)这篇文章,作者通过扎根理论模型得出农民工职业技能开发的三种演进模式:渐进型、跳跃型、突破型职业技能开发演进模式(主范畴)。在每一种模式中,又分别包含三种具有递进关系的副范畴,比如渐进型职业技能开发演进模式又分为初创式技能开发、摸索式技能开发、增长式技能开发三个阶段;作者在第(一)节中,对这三个阶段的逻辑关系展开了说明,如“该模式的第一阶段是……随着他们逐渐适应和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他们则开始进入到第二阶段……”等;之后作者利用G师傅的案例,佐证了上述动态演进过程。(摘自《扎根理论方法“模型阐释”环节的五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