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
类比思维是一种将某个领域的概念、原则或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中,以促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发现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相似性,从而利用已知的信息来解释未知的领域。在文献梳理中运用类比思维的体现则更多指的是,围绕研究问题的关键点,可以思考其他学科领域内相同问题是如何研究的,已有观点是什么,而后思考其他学科领域的的已有理论观点是否可以为本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服务。 例如《导游职业污名的形成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旅游学刊》2022年第4期)。该文的文献梳理整体上分成了“职业污名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职业污名的形成机理”“导游职业形象与导游职业污名”三部分。该文首先在前人对“职业污名”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呈现了“个人污名”和不同职业如“城管”“高声望职业(医生、大学教授等)”等职业的污名形成机制。此处之所以从普遍意义角度和不同职业角度来梳理文献,就是一种类比思维的体现。(摘自《文献综述的四种思维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8日)
2024-10-01
这里的提问层次,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一般性提问开始,逐渐过渡到更具体的问题,体现递进逻辑。这有助于建立访谈的节奏,并使参与者更容易地进入话题。二是采用不同于递进逻辑的其他结构化思维,像平行结构、比较结构等。此外,由于访谈提问是分层的,这些层次化的问题虽然可能彼此相关,但也存在一些“缝隙”。在实际回答上述问题时,受访者可能会做出一些“超纲”的回答。因此,需要预判各种潜在的回答或反应,并准备相应的追问,以便深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摘自《研究问题转化为访谈问题的三个关键:以扎根理论范文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9日)
2024-09-30
论文创新,关键是观点创新。要实现观点创新,我们就要学会质疑,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只有我们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懂得质疑别人,才能得出新的观点。但质疑不是凭空想象,具体可分为两种方法:第一,通过多种研究进行对比,比如横向、纵向对比,将某一个问题以历史溯源的方式展示出来,形成对这一领域的质疑。第二,从概念、逻辑以及现在掌握的常识角度对某些人提出质疑。这就需要作者能够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从大众习以为常的“正常问题”出发,表达质疑,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即如果我们能从反常识、反传统等方向出发,提出研究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就可以实现继承式创新。(摘自《论文选题创新的三个策略》,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2日)
2024-09-29
浮夸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表现则是,冗长、复杂和晦涩的词语的使用。由于担心我们的想法会显得过于简单,或出于炫耀,学者们经常屈从于华而不实的文字,加入不必要的专业术语和过于复杂的词语来润色句子。如果你的目标是使你的写作更具有对话性和吸引力,那这样做就不对。而对浮夸文字的解决办法则是,在有相应的通用语言术语时就限制行话的使用,并尽可能地使用较短而非较长的词汇。此外,避免使用听起来华而不实的词语和短语以及“自以为是”的词语,也要避免呈现晦涩难懂的说法,这样会让读者觉得自己是个地位低下的局外人。不要使用外语,特别是引语,除非你知道你的读者会说这种语言,或者这些外语单词或短语是广为接受的结构性标签。(摘自《学术论文语言的五种病态》,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8日)
2024-09-28
客观的结语可以以一种拘谨而审慎的方式来呈现一个强有力的结尾。它可以以开头的研究主旨宣言为基础,回顾研究实际完成了哪些目标。这部分内容应该只限于摘述前面陈述或谈论过的内容。结语不是用来搬出某些重要信息来吓唬读者的,那些内容早就应该在前面正文的某个地方介绍讨论过了。不建议在结语的地方抛出全新的诠释论点。结语是重复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以确保论文的重要讯息传达给了读者。但是如果论文的结语不只是结语,同时还兼有评论之类的功能,可能就需要另外加上几个字,把标题写清楚,比如结语和讨论,或是结语和反思心得。(摘自《质性研究结论的三种呈现方式》,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