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混合方法研究的优点之一,在于使定量与定性研究互补,消除彼此的缺点。这是混合方法研究领域持续了三十多年的历史性争议。某些人认为定量研究难以理解人们谈话的语境和背景,也无法直接呈现参与者的观点。不仅如此,定量作者置身幕后,他们个人的偏好和阐释也很少得到讨论。定性研究可以弥补这些劣势。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往往会进行个人的阐释,并可能因此造成偏颇,所以定性研究被认为存在不足;又因为研究对象的数量有限,定性研究难以将研究发现推广至更大群体。定量研究则可以避免这些缺陷。因此,二者恰好可以取长补短。(摘自《混合方法研究:设计与实施》,作者:约翰·W.克雷斯维尔(John W.Creswell)、薇姬·L.查克(Vicki L.Clark),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2023-11-26
“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典型情形之一,就是澄清概念。含糊不清的特定概念有待澄清,偏颇的观点有待纠偏,这是“批判性”。通过澄清,对概念做出新阐释,更新对概念的认识,这是“建设性”。 比如,《“公益”概念辨析》(《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6期)一文,研究的是“公益”这个概念。尽管大家对“公益”一词早已司空见惯,但上述论文选题却对“公益”的内涵持批判立场。在它看来,假如“公益”就是“公共利益”,那么,“公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等相近概念的区别是什么?考虑到现代意义上的“公益”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论文作者想从中西不同文化的发展视角来考察“公益”概念的历史演变,并结合相关学界的界定,对上述概念进行澄清,从而在批判基础上确保了论文选题的建设性。(摘自《论文选题“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五种思路》,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20日)
2023-11-25
首先要理解被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对完全拒绝的论文,编辑通常会表达不愿再看到该文,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期刊。其次,审稿人有时也会犯错误,不仅仅是笔误也有专业知识上的错误,因为编辑找的审稿人未必是你相同领域的专家。如果作者对否定的原因有异议,可以向编辑部或主编提出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在回复中委婉地表达一下你的意见。如果编辑同意作者的意见,论文可以重新进入新的一轮审稿程序。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再次,如果文章被拒绝是因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这类文章不妨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结论后,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期刊,编辑通常会考虑重新受理。最后,如果被拒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仔细考虑审稿人意见并认真修改文稿后,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其他刊物。(摘自《如何撰写和发表SCI期刊论文》,作者:金坤林,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023-11-24
定性研究通常是开拓性的,当研究者不了解其研究对象的理论基础和所含变量时,就需要运用定性研究对该对象进行研究。定性研究的特征包括:(1)由于明显缺乏理论支持和前期研究,有关概念显得“不成熟”;(2)现有理论的注解可能不准确、不协调、不正确或存有偏见;(3)存在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进一步深究、描述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必要;(4)研究问题本身的性质可能不适合采用定量研究。而在一个定量研究的论文中,一般是通过弄清楚什么因素或变量将会影响研究结果来提出问题。例如,就裁员的问题而言,研究者可能去寻求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企业规模的缩减;而另一个研究者可能要去弄清楚已婚夫妇的高离婚率,并探究经济状况是否对离婚有影响等等。(摘自《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作者:约翰·W·格雷斯维尔,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3-11-23
解释“很少研究”的后果,就是解释如果不研究“别人不怎么研究”的某个问题,可能会带来什么不良结果,而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后果,我们就有必要去研究它。以《论古代底层文人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以家谱资料为中心》为例,该文研究的是“古代底层文人的文学批评”,但论文作者认为“以往文学批评史很少关注底层文人的批评活动”。如果写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此文的文献批评就属于“倒推”。 但实际上,该作者“倒推”完紧接着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即“这不仅造成批评对象的偏失和批评范围的狭隘,也导致了批评结论之雷同和批评方法之单一”。这其实就是从“后果”层面,对自己“倒推”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因为存在这样的严重后果,所以就有必要研究“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摘自《C刊文献综述“无人研究”的六种解释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