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2
分组的依据可以是文献谈论同样的话题、遵循相同的认识论、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和相同的样本或关注相同的问题。绝大多数文学和理学的博士生会采用传统的文献回顾方式,而不是“基于事实”和分析的文献分组。这种诠释领域的传统方式往往会让人觉得太过主观。因此,对文献的分组订立清晰的标准是很重要的。在组内和组间很可能会发现一种模式或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可能是基于学科或编年的。例如,女性主义分别有关家庭、工作或教育的文献,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一个很大的组,这些组可能依据第一、第二、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的中心思想形成一定的模式。分组和寻找模式对于开题报告中刚开始的文献组织工作很有帮助。(摘自《如何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给导师的教学法》,作者:芭芭拉·凯姆勒;帕特·托马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第1版)
2023-12-01
访谈者在第一轮访谈中的任务是,围绕当前的既定研究主题询问受访者,让受访者尽可能多地谈论其经历的背景信息。第二轮访谈的目的在于,集中了解受访者在研究主题范围中的目前生活状态的具体细节,力争尽可能全面地重构受访者在既定研究主题领域中的诸多经历细节,尽管想在这么多事件中获取某一经历的完整细节是比较困难的。在第三轮访谈中,让受访者反思他们自己经历的意义。尽管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对受访者的想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这能揭示受访者的工作、生活和认知、感情之间的联系。(摘自《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作者:埃文·塞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023-11-30
我们要对仿写有一个客观、中肯的认知,既得打破对这种写作形式的刻板印象,又要消除对仿写对象范文的过度“崇拜”。不要觉得“仿写”是一种投机取巧,进而对它嗤之以鼻,更不能机械模仿,陷入仿写窠臼。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身为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学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仿写”的意义和目的。将“仿写”放置于整个学术写作过程中,尤其对科研小白而言,它是对范文的模仿练习。其最终目的并不是追求一种完美的“复刻”,更重要的是对“仿写”过程的经历、体验。毕竟对每一位严谨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研究成果不会止步于高质量的“仿写”。即便下笔成文,“仿写”出的文章依然只是投稿、发表之前的一个试验品。更何况,我们所要强调的“仿写”更侧重于过程。由此说,“仿写”这一行为,更像是催化剂,是实现论文写作由量变到质变的必要手段。(摘自《论文“仿写”的误读、理解与操作》,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16日)
2023-11-29
论文需注意文献引用的层次性与均衡性。最好可以兼顾到各类的文献,层次性要丰富。除了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其他文献也可以适当添加,例如学术论文集中的文献、报刊、电子资源、学术报告等等。上述文献若是与论文内容有较大的相关性,完全可以加入到参考文献中。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写论文一定非要把所有类型的文献都要兼顾到。在实际操作时,我们仍然需要视学科情况尤其是相关研究情况而定。例如论文《为什么选择当老师——学生时代老师影响从教选择的机制及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23年第5期)的参考文献,便很好地体现了层次性和均衡性。其参考文献中,有以下类型的文献:期刊论文(J)、著作/普通图书(M)、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资源(EB)、报刊(C)。整体来看,该文的参考文献的类型是较为丰富的,且其文献类型的丰富性也是名副其实的。(摘自《参考文献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23日)
2023-11-28
保密性是指不公开研究人员和参与者之间的谈话信息。在质性研究中,很难完全保密,因为研究人员会将研究发现整理为报告,而质性研究的报告常会引用参与者的原话。在访谈转录文本或引用的原话中,删除所有可以识别参与者的信息,读者就无法由这些处理后的文本来识别参与者,因而能确保匿名性。告知研究参与者研究信息将匿名采集、分析和报告,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其他人就不能由研究数据来识别参与者。不过,虽然无法确保完全的保密性,质性研究人员仍然可以限定谁可以听取访谈录音文件,这样只有研究小组的成员或转录访谈的人员才能接触到录音。除非研究人员向参与者特别说明,否则其他人都不能听这些录音。这些录音文件被保存在安全的地方,如上锁的房间或柜子里,只有被授权的人才能接触到。研究人员需告知参与者这些程序,以表明会采取措施来确保他们提供的数据的保密性,这点很重要。(摘自《质性研究方法》,作者莫妮卡·亨宁克、英格·哈特、阿杰·贝利,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