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7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在读硕博的导师或学位论文的评审专家,当看到一名学生的“研究缘起”洋洋洒洒地写了数千字,却只用了一个段落时,你是不是感觉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抓狂?而为了对学生的论文负责,你不得不强压内心的不快,逐字逐句地去审读,以判断作者在“研究缘起”环节实际表达了几个方面的意思,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但这样额外的阅读投入,无疑增加了导师或评审专家的工作量。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假如我们能将心比心,提前预判导师或评审专家的工作场景,在“研究缘起”环节把自己要表达的几层意思,分条分段进行论述,并分别提供相应地小标题,那么,导师或评审专家看到这样形式比较规范的“研究缘起”,很快就能知晓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用再费心地思考作者到底在表达什么,而可以直接在作者已有内容基础上,提出其他更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摘自《学位论文“研究缘起”写作指南(本硕博通用)》,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29日)
2023-12-06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到要访谈与自己有朋友关系的人,因为更容易接触。这虽然是获取访谈对象比较便捷的一种渠道,但是不建议大家这样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访谈关系不可能自动形成,从而致使访谈被友谊关系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左右着。一种最隐性的影响方式是,访谈者和作为朋友的受访者,通常都假定式地认为他们能够互相理解,导致在访谈过程中会忽视对事件和经历的澄清以及对意义的挖掘探究。实际上,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需要相互保持不致于使双方简单地认为某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足够距离。(摘自《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作者:埃文·塞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023-12-05
因为与导师见面次数有限,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利用好会面时间。如果导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可能我们并不一定要百分百严格遵守,但是仔细斟酌也会受益匪浅。要就一些实质性问题咨询导师,比如我们的研究项目是否能有效管理,是否设定在我们目前研究阶段的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等等。而在此之前,首先要做好会面的准备工作,主动联系导师。比如先准备要咨询的具体问题,并注意问题的优先次序,以免时间紧张。检查上一次会面的笔记,确保上次达成共识的问题,我们已经做好,并在此次会面时进行任务提交。还要考虑清楚导师是否希望在会面之前提前阅读我们的相关资料。如果是的话,提前多长时间给他们提供,他们特别想看什么,什么时候看,等等。(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2023-12-04
在文献回顾的过程中,不论其他研究者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们都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自己的研究议题上。假如我们计划进行实地研究,比如说是关于“异族通婚”,可能会从有关这一议题的现有研究发现的结果中形成自己的见解。此外,先前有关异族通婚的实地研究结果对我们设计研究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献综述部分出现在研究设计之前,所以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向读者介绍清楚我们要从事的研究议题;有条理地罗列出我们从以往的研究者那里获得的有关这一议题的独特见解;洞悉在我们现有的知识范围内有关这一议题的破绽漏洞和薄弱环节,并加以修补完善;或者也可以标新立异一点,在文献回顾部分指出现有研究结果中与这一议题相悖相斥的观点。(摘自《社会研究方法》,作者: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2023-12-03
在自身的学术背景下进行研究,比如理想情况下,我们的导师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的专长,或者有一些已经发表的有关这一选题的文章可供我们借鉴参考。通过已经发表过的关键文章追踪这一选题的思路和研究这一选题有一些既定的方法可以采纳和调整。对某选题的“新”研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式:比如用自己的研究方法看看是否可以复制前人的研究结果,或者验证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否适用以往的研究。创新性可能有限,但这是一个独特的研究。此时,我们的数据或发现是具有创新性的,因为对这一选题的分析和研究方式与以往是不同的。或者是改变以往研究中的一个或多个变量(温度、位置、时间、速度等等)。或者改变研究对象,选择与先前研究不同的研究对象(当地社区的居民、我们的朋友或者自己所在学校的一部分特定的学生等)。或者以产品为基础,把研究结果应用到生产一个传单、海报、网站、玩具、设计中。(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