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2
在选定田野地点和获准进入之后,研究者必须学习内部规则、与成员发展友好的关系,选择一个田野角色来扮演、并且维持社会关系。实地研究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我要如何呈现自己?对我而言,做个“测量工具”意味着什么?我如何运用“陌生的态度”?因此,实地研究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或明或暗地把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要注重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感觉作为测量的工具;在调查熟悉的事物时,要保持陌生的态度。(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3-12-11
“XX时期XXX(学者)在XXXX(文章名称)一文中指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学者观点)。XX时期XXX(学者)在XXX(文章文成)中亦云......(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学者观点)。关于这一问题,目前有XX(学者)指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学者观点)。” 这一句式出自李金松学者的《诗人之诗、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划分及其诗学意义》这篇文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首先“雍、乾隆、时程晋芳在《望溪集后》一文中即指出......”。之后,“嘉、道时陈文述在《顾竹峤诗叙》中亦云......”。最后,提到了“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仅有贺国强、魏中林《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一文》......”。也即从“雍、乾”时期,到“嘉、道”时期,再到“目前”的时间顺序进行文献梳理。接着作者又进一步分析现阶段的文献,并进行述评,从而推导出本文的研究问题。 这类句式适用于存在时间比较久的,也即研究古代遗留问题。相对来说,操作难度也比较低。(摘自《文献综述的六个模板句式(上)》,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03日)
2023-12-10
当我们越来越确定自己要写的主题时,在阅读资料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专业且与我们的题目相关,要对资料进行反思,做出批判性分析,考虑如何能为我所用。阅读一些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材料、研讨会论文或专题论文。留意围绕这个研究主题上最前沿的研究是什么,在这个领域,我们的导师应该能够提供很好的线索。对于学生而言,初读这些资料,可能在理解上会比较困难,不妨先从一些基础知识入手,利用期刊或网络上可以获得的研究评论,比如对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会有很多文章对其进行全方面分析,可以拿来借鉴参考。(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2023-12-09
通过想象某个词所代表的现实景象,可以帮助确定论文的选题。比如“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出现滑坡。我在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说他们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这个论题中,大家都知道“教育质量”这个短语的意思非常重要,然而上下文语境中无法推断这个词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教育质量”可能的含义:(1)学生的平均成绩;(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4)考试过关通常要付出的劳动量等等。每个定义都暗示了一种衡量教育质量的不同方法,也都有可能影响你同意这个观点的程度。而集中讨论歧义现象,也为我们策划论文选题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摘自《学会提问》,作者: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2023-12-08
在论文观点的论证过程中,以逻辑清晰、条理有序的形式组织观点论证的各类内容(如各种论据等),是保障观点论证充分且丰满的基础。而能够达到这一形式,可以有四种基本思路,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全局到细节、从过去到现在。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的逻辑较为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思维习惯,会使得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论证内容,也能够使读者感受到论证过程脉络清晰、层次鲜明。而从全局到细节、从过去到现在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凸显观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论证深度。(摘自《让观点论证逻辑清晰的四种思路:以三篇C刊范文为例》,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