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8
文献综述的“效果”,可分为强化了“研究意义”、强化了“研究思路”等两种情形。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意义”,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思路”。具体来说,“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分别对应“为何”和“如何”。其中,“为何”是指“论文为什么研究某个问题”。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要想强化研究意义,就要解释研究某个问题很重要、很有意义。而为了解释某个问题很重要,它就要强调“为何”,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有必要研究。“如何”指的是“如何展开论文的写作”。对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来说,为了得出研究思路,它往往需要在综述中强调学界的已有共识以及共性不足,最后得出自己将如何从这些不足出发,去展开自己的写作。(摘自《引言与正文两次文献综述的四个区别》,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01月23日)
2025-02-17
“理论-实践”是论文写作常用的问题密码之一。不过,借助“理论-实践”这一知识沟提出研究问题后,还应进一步确定对应的研究框架。“起因+困境+反应+评价”这一研究框架是论文正文实现“理论-实践”的一种典型写作框架。 “困境”也跟“理论-实践”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困境”是指事情进入到一个难办的地步。而要改变这种“难办”的局面,需要剖析“困境”背后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特别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困境”,早已时过境迁、答案已知,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困境”中的经验教训,并做出理论总结。由此得到这一写作框架,即首先介绍事件的缘起(“实践”),之后介绍这件事陷入了什么困境(“实践”),以及当时各方有何反应、有何作为(“实践”),最后对上述历史做出点评(“理论”)。(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六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
2025-02-16
概念论点是对主张、观点或者现象的定义或描述,这一论点的类型理解起来较为简单。实际上就是对某一概念进行下定义。在进行文献综述之时,恰好围绕一个概念展开相关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的论述,首先需要对该概念进行下定义,将其概念陈述出来。或者在研究中或在前后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存有不同的概念解释,也需要呈现相应的概念论点。 例如,在《宋代儒家视野下的堕胎问题》一文中,作者既然提到了是研究宋代的堕胎问题,那么“堕胎”肯定存在与现代的堕胎不尽相同的地方。因此,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对现代和古代对“堕胎”不同的定义给出了概念论点。呈现这一概念论点的目的是为了澄清古现代的区别,以便在后文从宋代法律和儒医的视角看待堕胎问题之时,提供较为清晰的基础性概念。(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1日)
2025-02-15
一、判断某理论在论文研究问题所属领域是否有使用先例。比如《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这篇文章在引入理论视角时,作者认为,多源流理论在教育领域是适用的,那么自然也适用作者研究的“研究生教育”。 二、提炼论文研究问题的关键词,判断其与理论的适配性。比如《信息不对称理论视域下新高考改革的困境及突破》这篇文章在引入理论视角时,在提出的问题中,关键词包括“媒体宣传”“受众了解程度”等,这些关键词的连接点即是“信息”,作者进而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判断论文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选择更适配的理论。比如《农村家庭“因教致贫”现象解读与政策建议——基于脆弱性理论视角》这篇文章在引入理论视角时,提出“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基于个体层面的静态对比,而较少涉及群体层面的动态分析”,并说明“在群体层面,‘因教致贫’问题的动态形成过程具有较为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之后便引入了脆弱性理论。(摘自《理论与内容“脱节”问题的三个解决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2日)
2025-02-14
这里的“历史起源”,主要指的是某一篇文献在某个主题的起源上弄错了。比如,文献X称某一主题起源于某一时期/学科,但可能并不是。这一写法适用于研究,某一概念的起源在学界还未达成共识的问题。 以《“新闻权威”的理论起源、意涵演进与研究延展——一个经典理论的概念史考察》(《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1期)为例。文献梳理部分,该篇论文的作者首先梳理了与“新闻权威”的起源相关的矛盾观点。之后,作者又提到了,“‘新闻权威’在多数研究中的使用往往是作为案例分析前的概念援引,结论旨在强调新闻业转型的复杂与混沌,甚至存在某些路径依赖”。接着,作者又对其概念起源进行了述评;随后,作者又说,“甚至一些前沿的数字新闻学研究将‘新闻权威’视为新闻业保持存在所必需的与行动者之间的最低限度关系,此类理解难以就概念创新有所裨益”。之后,便推导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摘自《文献综述的四个矛盾及其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