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26 如何通过“避免过度简化”保持文献批评内容客观?
文献批评不客观的一大表现,就是过于绝对,将复杂的研究问题简化为单一的原因或结果,无视研究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因此,文献批评要想保持内容客观,就得设法避免过度简化,特别是考虑研究的背景性、情境性和条件性。
以《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7期)为例。该文引言部分首先提到西方的“生命周期假说”,之后列举了国内国外发表的两篇论文,并提出疑问:“为什么以上两篇论文所得到的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都不是生命周期假说所预测的倒U型?”上述疑问,显然不能只以“西方理论不适用于中国”作答,而需要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该文文献批评环节的其中一项内容是,“Rosenzweig and Zhang(2014)、李蕾和吴斌珍(2014)所强调的老年长辈和成年后代因素对此现象的解释力相对较弱”。该文为什么提到既有文献里的“老年长辈”和“成年后代”因素的解释力相对较弱?这是因为它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显著转变,由倒U型转变为正U型。那么,1996年前后发生了什么?原来,当时我国高校收费进行改革,家中大学生和高中生人数影响中年户主家庭的低储蓄率。该文之所以能得出上述文献批评,很大程度是因为作者将关注的变量细分为年龄效应、时期或年份效应、组群或队列效应等,并认为它们可能对某一变量有着显著影响,进而认为有必要区分这三者的不同影响。这其实就是在避免过度简化,考虑到了研究的复杂背景、不同情境和具体条件。(摘自《文献综述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