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No.1217 如何通过拆分特定概念来提供分析过程的框架依据?

如果准备在论文正文的某一部分,就特定问题从某几个方面分点阐述,则需要事先提供框架依据,用来解释为什么要按这几点而不按其他几点展开。拆分特定概念,并在概念比较中得出特定的维度,这些维度则可成为正文特定部分分点阐述的依据。 《国际学术人才市场中我国学术职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1期)正文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就使用了这种框架依据。这个小节写的是“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需要在文中交代其本质属性为什么是这几个而不是其他几个,这几个本质属性是怎么得出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论文作者先把“学术职业”拆分成“学术”和“职业”。相比较而言,“职业”是“学术职业”的底层概念。由于“职业”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着多个单词,所以这个文把“学术职业”的“职业(Profession)”与occupation、vocation展开比较,从而揭示出学术职业的3层含义,即学术人才需要依靠学术职业获取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高深知识赋予学术人才特定的专业权利;学术人才以学术为业,以发现真理、传播真理作为职业追求。而上述3层含义,分别对应着3个维度即物质、精神、学术,于是得到了分点阐述的框架依据。(摘自《思辨论文正文写作的八种推荐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4日)

评论

暂时还没有数据

评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