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题确定之后,建议大家还要到期刊网上进行搜索,如果没有出现重复,我认为只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真的是没人研究过这个东西,说明我们的选题很新(这种情况非常少,但也有)。大多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们研究的已经有人研究了,但视角不一样,说明可能我们研究的就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有可能是这个研究太难或是不好进行,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要放弃,可以就某一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在视角上进行创新,在方法、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如此,就会把我们的研究进步一升华。(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有时候,我们可以去做一些相关性的实践。当然,这种实践并不一定是完全正规的,比如,偏要到某一个地方开展问卷调查。其实也可以做一种非正规的调查,比如,我们突然间到某一个地方,找一些老乡或者是居民,跟他们聊天,在与这些相关人员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可能就会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一个相关的选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与同事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博士所在的单位,还是到当老师之后的所在单位,我们与同事几乎是同属于一个大的学科,而我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么,旁观者清,其他人会根据他们的研究经历、研究经验来说出我们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不足),这样能进一步深化我们的研究基础,进而把整个研究深入下去。再有,要与导师交流,对我们的人生而言,导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人物。他对某些领域有非常多的研究经验,而我们的研究方向多是延续导师的。还有,要与学术前辈保持沟通,一定要抓准时间,跟“大牛式”的人物来沟通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要怕被嘲笑。另外,我们同行之间,还可以交流一些学术心得,在互动中,很多内容都会有所长进。除此之外,经常开办“读书会”,就如何做学术,如何做调研,如何发表文章等问题展开探讨、交流,在这样的一个大集体、大环境当中,自然而然就会受到熏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兴趣点就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长期关注于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并愿意花费时间去钻研,那么兴趣点才会慢慢培养起来。不可能说每一个人刚开始的时候,就对某一问题感兴趣,之后一直能研究下去,这种非常少。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长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某一兴趣点。所以说,要保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我们不仅要把问题聚焦到某一方面,而且我们把这个方面进一步扩大,把它的领域和范围扩大,进而使关注面广阔一点。比如说,研究社会组织是我们的一个兴趣点,那么我们可以把社会组织拓展到服务人才、服务资源、竞争、政社关系等方面,这样我们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矛盾性就出来了。由此,论文的选题可能就逐渐地浮出水面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